臨床心理學家 梁莊麗雅博士-世界快樂報告

版主: admin1

回覆文章
admin
Site Admin
文章: 513
註冊時間: 2020-07-10, 20:00
點讚了: 32 次
被點讚了: 9 次

臨床心理學家 梁莊麗雅博士-世界快樂報告

文章 admin »

臨床心理學家 梁莊麗雅博士 就香港於世界快樂報告2020 (World Happiness Report 2000)有以下睇法:
Photo.jpg
Photo.jpg (209.69 KiB) 已瀏覽 322 次
World Happiness Report 2020讓我們反思香港現時需關注的議題,包括:(一)身心健康;(二)社會結構性的問題如貧富懸殊、土地供應居所不足等;及(三)人民對政府、執法者的信任。身為臨床心理學家,本人集中講身心健康的議題。

西方的醫學研究及我國《皇帝內經》不約而同,都指出負面情緒與身體健康息息相關。俗語有云:『不如意事常八九』,喜怒哀樂亦是人之常情。不過,長時間處於負面情緒(如惶恐、焦慮、憤怨、失望、或悲傷),不但影響個人的身體健康,亦影響個人的精神健康,令人專注力減弱,效率下降,視野收窄,思考僵化。研究亦指出令人持久感到幸福快樂的元素並非一般人認為的財富、成就或勝利。擁有財富、成就或勝利的人暗地裡會感到空虛、若有所失、自己不夠好、挫敗、不斷追求更多更好。真正令人持久感到幸福快樂的元素包括:仁愛、同理心、體諒、包容、樂觀(註:遇到不如意事時,懂得靈活變通,實事求事,相信情況會過去、會逆轉的;而不以偏蓋全,認為壞的事情總是經常發生在自己身上) 。快樂的人亦懂得感恩,能與人建立互愛互重的關係,彼此關懷、溝通、分享和支持。
幸福快樂是個人主觀的評價和感覺,主要由家庭、學校、傳媒孕育出來的。若然家庭、學校、傳媒都著重贏輸、「錢」途、功利、物質的追求,孩子難以享受真正的快樂。
在有愛的家庭成長的孩子感受到父母有形無形的支持,無條件的接納,而非溺愛,感到可依附和信賴父母,安心地去探索環境和事物,感覺自己的價值,有能力主宰自己能力範圍的事,而感到富足自在。相反,如父母當子女為自己的翻版,要求子女滿足自己的需要,完成自己未完的夢,子女會感到迷茫,不認識自己,感受不到快樂。再者,父母是子女首個學習對象。父母待人接物的態度,調節情緒的能力,解決問題的方式,子女耳濡目染深受影響。不少離異的父母,未能疏理自己傷痛的情緒,執著憤怨敵對的心態,乏力兼顧子女身心情感的需要,往往把自己的需要投射在子女身上,不自覺地把子女當作成人衝突的磨心,令子女無法得到雙親無間斷的愛護,如置身槍林彈雨的戰場,永無寧日,極為困擾不安,無心專注學習,甚至扭曲自己的情感需要去適應環境。父母持久衝突,長遠而言,損害子女的自我價值和自信心,及與人發展互信互愛的關係。

學校是社會的縮影。如老師接納個別孩子的特質,因材施教,發掘其潛質,讓其發揮所長,孩子獲得肯定而懷抱希望和喜樂。相反,如老師只著重傳授知識和學生的成績,而忽略提供一個友愛的環境,讓孩子學習與人相處、互助的精神、明辨是非、切磋學問與技能,學校便淪為一所鬥獸場,弱肉強食,充斥欺凌、嫉妒、敵對、歧視的現像。
同樣,傳媒可發放事實的真相和正能量,如仁愛、同理心、體諒、信任、希望和互助精神;亦可發放虛假消息,負能量如歧視、欺凌、不信任、仇恨等。2020的報告喚醒我們檢視香港人的價值觀。最後,本人建議加強家庭、學校、傳媒正面的功能,並監管網上流傳的虛假負能量信息。

回覆文章

回到「快樂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