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政治事件下 怎助青少年抵禦精神困擾?

版主: admin1

回覆文章
lucent
Site Admin
文章: 77
註冊時間: 2020-07-11, 15:16
點讚了: 11 次
被點讚了: 9 次

社會政治事件下 怎助青少年抵禦精神困擾?

文章 lucent »

香港青少年精神健康一直備受社會關注。過往本地研究及討論雖然涵蓋不同因素和壓力源頭,但有關社會政治事件所產生的壓力及對精神健康之影響,卻討論甚少。有見及此,香港中文大學研究團隊於2020 年9 月至2021 年6 月期間,經6 所中學以問卷形式訪問1330 位在學青少年,並於社區招攬另外36 位在學青少年進行聚焦小組訪問,以探討個人、人際及社區3 個層面能否有促進青少年精神健康或抵禦(Buffer Against)精神困擾的作用。團隊期望藉此深入分析青少年主觀經驗及精神健康,協助政策制定者及專業人員在當下社會政治環境支援青少年,提供證據支持社會政策的制定和社會介入。
社會政治事件下 怎助青少年抵禦精神困擾?.jpg
社會政治事件下 怎助青少年抵禦精神困擾?.jpg (110.43 KiB) 已瀏覽 253 次
個人及人際層面經驗正面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於個人層面經驗正面。在「生命意義」方面,56.3% 受訪者( 不同程度上)表示同意「我清楚明白有什麼東西能令到我的人生有意義」。在「抗逆力」方面,過半數受訪者(58.3%)認同「我的信念是:『就算明天變得更差,我仍會好好地生活下去』」。

受訪者於人際層面的經驗也是正面的。超過七成受訪者( 72.2% )同意「我有可以分享快樂與分擔憂愁的朋友」,只有11.3% 受訪者不同意此說法,顯示受訪者的「社會支持」經驗正面。青年賦權及公民參與經驗負面然而,受訪者對社區層面因素的看法和經驗較為負面。於「青年賦權」方面, 54.1% 受訪者不認同「在我所居住的社區裏,我獲給予很多機會參與改善社區生活」的說法,只有7.8%受訪者同意說法。

於「公民參與」方面,受訪者回應也普遍負面。超過八成受訪者(81.1%)表示自己較少或從未「在社區中擔當有組織義工服務的崗位」,只有6.7%受訪者表示自己較積極參與社區義工服務。不過, 27% 受訪者表示「自己主動留意社區中所發生的事件」。這也是受訪者回答有關「公民參與」的眾多陳述中最正面的一項。

「抗逆力」最有助減低精神困擾 公民參與未起效
團隊就問卷調查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後,發現上述其中4 種因素——「生命意義」、「抗逆力」、「社會支持」及「青年賦權」,能夠減低青少年精神困擾,其中以個人層面的「抗逆力」作用最為顯著。然而,分析結果顯示,以上因素只能促進精神健康,它們未能有效抵禦青少年因社會政治事件所產生的壓力(例如:因自己的政治立場所產生的壓力、與家人或親戚有不同的政治立場而感到壓力等)和帶來的精神困擾。

社會政治急劇變化 引致新壓力
其後團隊處理及分析青少年聚焦小組訪問內容時發現,接受小組訪問的青少年意見核實了問卷調查及統計分析結果。多位受訪者提到,政治環境引發的壓力與以往經驗認知的不同:「當討論事情時……我不知道討論內容會否被斷章取義;(知道)有人會追究時,說話會小心點,需要設立一個底線,純粹是為了保障自己」;「無論你有心或無意地隱喻(討論)某個議題時,在現時環境,可能別人話你『有』,你就是『有』。可能有人話你隱喻一些好敏感的議題,你就犯了法。」

無力感重 未能抵禦 考慮離開
當提及政治環境急速變化時,不同受訪者均講述環境導致的無力感:「那種無力感是很重的,只是看是不是表現得很直白,或者是壓抑在心裏」;「好像沒有什麼方法可以紓緩這種感覺。因為有很多事情我們也控制不了,有些事情我們也決定不了,就是這樣。」
STat.jpg
STat.jpg (99.29 KiB) 已瀏覽 250 次
目前退學潮嚴重,平均每間學校有32位學生及7.1位老師離職。

不少受訪者表示,政治環境變化限制公民參與,迫使青少年考慮移民離港:「因為放眼望去好像改變不到政治(局面),令我們的生活變成這樣。那麼就會寧願離開這裏去解決」;「大環境(使)我覺得,我能做到什麼?我可能有些負面,有時會有個比較強烈的想法——走。即是不如努力讀書、上大學,之後移民。」


傳統手法或未能回應青年需要
綜合研究結果,團隊認為,社會政治事件所產生的壓力,與其他一般常見的壓力源頭有極大分別。本港青少年關注自身處境和社會政治變化,同時受政治事件及社會轉變影響,而導致焦慮、抑鬱與無力感。經多重檢核後,研究結果也顯示,傳統個人、人際及社區層面的因素,雖然能夠促進青少年精神健康,卻不能有效抵禦青少年因社會政治變化而帶來的精神困擾。

回覆文章

回到「快樂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