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評四方|香港本世紀初的教育改革為什麼失敗?

回覆文章
admin
Site Admin
文章: 513
註冊時間: 2020-07-10, 20:00
點讚了: 32 次
被點讚了: 9 次

品評四方|香港本世紀初的教育改革為什麼失敗?

文章 admin »

來論 2021-10-28 文/關品方

21世紀初香港教育的發展目標和改革策略,是要終身學習、自強不息。為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要讓學生樂於學習、善於溝通、勇於承擔、敢於創新。要創造空間、追求卓越、改革學制、修訂課程。要建立及完善評核機制,改進有關的手段和措施。這些都是用心良苦、方向正確。當年的負責人,政府領導有李羅範,教改小組有梁程戴,要合力扳倒三座大山。用今天的語言來表達,所謂三座大山,一是體制落伍(教育當局、工會教協),二是應試教學(着重分數、畸形競爭),三是望子成龍(本科大學、擠入窄門)。

當年教育改革的指導思想是為了釋放通才教育潛能,促進學生整體進步,不放棄每一個學生,相信學生都應該能夠學習,各有潛能天份,一個都不能少。教育以學生為本,多元發展的改革策略,是為了凝聚學習能力,而且要全社會參與,一同改進和促進教育,為學生提供不同機會和多種渠道。

根據以上的改革思想,擬定了幼兒教育、基礎教育、高中教育、大學教育和持續教育的改革方案。第一是幼兒教育,為了培養良好的學習興趣和生活習慣。第二是普及教育,發展多元潛能,進行課程改革,放權到校,校本管理,靈活治校。改進學能測驗和考評制度,減輕教師負擔。第三是高中和大學及持續教育,重點在建立多元化的教育體系,讓學生擁有更多樣更靈活的進修和學習機會。高等教育實行跨校學分互認,發展不同類型的高等教育,增加研究生規模。持續教育朝向靈活和多元化方向發展,滿足不同社會人士終生學習的需要。這些改革內容,在教育理論上均擲地有聲,值得肯定。

當年還有另一前瞻性思維,就是強調自我發展。鼓吹自我探索、自我開放、自我了解、自我悅納、自我認同。換言之,要釋放個性和發掘潛能,因而強調個人自由、個人私隱、個人權利、個人至上、生命自主。為達此目的,關鍵是引進通識教育作為高考必修科目之一。

2009年9月開始,通識科成為高中必修科。2012年9月開始,通識科成為申請入讀大學四門考試必修科目之一。通識又包括通才和全人兩層含義,由六個單元組成,分別是: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今日香港、現代中國、全球化、公共衞生、能源科技與環境。通識科的宗旨是希望能令學生成為負責任的公民,以開放和寬容的態度看待他人所持的意見和價值觀,建立批判思維,從而成為能夠慎思明辨的終生學習者。表面看來,堂而皇之,無懈可擊。那麼,究竟問題出在哪裏?為什麼當年的教育改革理論雖然不俗,20年後回顧起來,卻被視為十分失敗?

通識科最大的爭議點,集中在無統一教材和無專職老師這兩個方面,匆匆上馬,結果被教協鑽了空子,不管是有心還是無意,和教育當局互相契合,起了裏應外合的作用。本應是開放寬容的態度,卻呈現出偏激和狹隘的本土主義情緒。通識科嚴重脫軌,其致命之處是由於香港教育當局沒有一國主導的觀念,忘記對中華傳統文化、思想和歷史的教育,長期以來被反對派勢力把持,被教協有組織、有綱領、有計劃地安插一些有激進立場的教師任教通識科,使用傳播本土分離主義和反中播獨的教材。管理機構長期不作為,有意無意成為幫兇,從而產生大量不懂愛國兼且行事偏激的學生。通識科內容主要集中在政治性偏頗言論。教育當局無審批、無監管、無衡量標準、無科學評估。通識科教師良莠不齊,曾幾何時,強調課程的時事性,沒有統一標準,導致教材內容欠客觀、欠深度,剪報紙(長期大量,每日一蘋果,祖國遠離我),引向空泛的民主自由人權法治概念,一知半解,雜亂無章。特區教育局或處理不當或聽之任之,通識科參考書、通識科教材和教法、師資水平和考評標準,盡付厥如,既不治標,遑論治本。通識教育遂逐漸發展成為無預警性的動盪暗湧,終於變成香港特區的夢魘。教育局消極不作為、不履行職責、不審批不監管不評估,從來沒有真正從年青人將來發展的立場出發,考慮學生學通識應學到什麼,躲在並無先例、行之有效和校本管理三大藉口的後面,只做門面功夫,坐在辦公室內,以文件檔案出入推搡和公文往來旅行的方式處事。 教育改革失敗的癥結在此。

如今港人無謂對已倒瀉在地上的鮮奶發出惋惜或譴責之言,因為於事無補。教育要進行新的改革,只能向前看,一方面要重點批評已宣布解體的教協和支聯會,從中取得經驗和教訓,同時要整頓教育局,才能夠犁庭掃穴,處理有問題的教師,清除有問題的教材。

港人應肯定當年教育改革具前瞻性,應予傳承及推進。現時目標是培養兼具國際大愛視野和國民身份認同的新一代接班人。

改革從來非輕易,實踐還靠有能人。儘管上有好的政策,如果不懂防範和貫徹,下面定有壞對策。任何良好的意願固或有之,執行時往往會出現偏差。孟子説過:「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以言政策理論,龍潭虎穴非輕易,精衛虛勞一片心。談到政策落實,銜石填海貴有恆,百年堅守方立人。教育管治是一門極度高深的學問和藝術。港人除了期望有忠肝義膽,勵精圖治的領航人具備決心和毅力外,還要防範滿朝奸佞,身在漢營心在曹的人暗中破壞阻撓。

總而言之,港人認為,當年教育改革的努力和方向是對的,對香港的教育發展曾經發揮過相當大的推動作用。當年美國在傳播西式意識形態方面的苦心經營,反中、抗中、仇中的行為還未至於赤裸裸。港人當年一時不察,可以理解,可以體諒。關鍵是當年提出教育改革的時候,忘記了最關鍵的是同時要培育國民身份認同,要通過文化回歸達致人心回歸,對國家主權、安全、尊嚴和發展利益未有高度警覺。此一時彼一時,難以深責。現在回過頭來看,胸懷祖國和放眼世界是一個銅板的兩面。要有堅定的國民意識,才會有正確的國際視野,才能夠為香港和國家作育專業英才,培植領袖菁英。

政策定對了,關鍵在執行,取決於領導。如果教育局領航人沒有鮮明愛國護幼的立場,只為打好一份工,請另找他工。如果旗幟鮮明地提出要培養有國民身份認同的年輕一代也自覺難以啟齒,如果黃皮白心,那就一定言語怪異、動作變形。港人其實對於誰最適合做教育局局長已有心儀之人,坊間耳語不斷,本文不宜明說而已。

回覆文章

回到「關品方【品評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