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評四方|谷愛凌一躍成名 啟示港人如何實現動態清零

回覆文章
admin
Site Admin
文章: 513
註冊時間: 2020-07-10, 20:00
點讚了: 32 次
被點讚了: 9 次

品評四方|谷愛凌一躍成名 啟示港人如何實現動態清零

文章 admin »

文/關品方 2022-02-09

針對近期個別美國網民的批評,中美混血的谷愛凌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我並不是想要讓所有人都滿意。如果有人不相信我或不喜歡我,那是他們或受教育不足或存有偏見,那是他們的損失。」她年紀輕輕,活得通透積極,善良有愛心,才只有18歲,比較起來,同齡的香港年輕人,或會自慚形穢。她是優質偶像該有的樣子,會說話,格局大,既坦誠又有自信,中英語都流利,表達能力極強,前途不可限量。

在21世紀的新時代,中美兩個不同的文化體系和政治制度,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重公偏私的差異性價值觀念和社會建構基礎,於人類前途命運兩條不同的發展道路,是戰是和的抗爭相當激烈。中美混血谷愛凌的出現,予人眼前一亮的感覺。

香港特區在抗疫的過程中陷入這個新時代兩極博弈的夾縫中,如果一時不慎,有可能因一腳踏兩船而猶豫不決,在茫然不知所措的過程中因劈腿而墮海,後果不堪設想。如果形式上動態清零,實質上與病毒共存,在兩者之間採模糊策略,不中不西,半湯不水,中途半端,不知取捨的話,可能要付出高昂的代價。要避免客觀上達到黑暴動亂期間那些本土派港獨分子意圖攬炒香港的目標。港人要慎防不覺間其實已在攬炒中。是否如此?今天確診人數一如預期超過1000宗,看來還需要觀察十天八天,才能夠對疫情走勢有較為清晰的判斷。

香港特區在「兩制」的夾縫中,如何走出疫情逆境?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暫時沒有一言以蔽之的答案。

擴大來說,「兩制」的互動共融,其實中美之間和諧交流、協作共贏才是正路。中美1979建交43年來,已時移世易。中國曾經一度相當崇美,國家綜合實力此消彼長,國人近年才逐步有所覺醒,從仰視美國到今天平視美國,表現在政治,經濟,社會和外交四個方面相當突出,逐漸清晰,可說是第二個覺醒年代來臨,對民族前途的考慮更為深邃。

例如北京冬奧舉行期間,京津地區的地鐵站名,英語翻譯幾乎全部消失,換上中文拼音。事實上,從地鐵站到太空站都沒有英語,全部代以中文拼音。美國人看不懂,也想不通。一度努力學習西方文化的中國,為什麼好像突然「去英文化」?中國難道不要和美國交流了?不要學習美國了?怎樣理解?

北京冬奧出現的「去英文化」,不僅表現在街區景觀的名稱上,也反映在文化教育的體制上。美國之音早前曾經有專題報導,去年中國兩會期間有政協委員建議不再將英語列為高考必考必修的課程。結果去年九月教育部就在上海試點取消了小學生英語考試。

這名政協委員還建議取消英語中小學生主科地位,其實理由十分簡單,因為國家推行英語教育以來,不少家庭傾盡大量心血,培養孩子學習英語技能。英語教育市場需求旺盛,因此滋生了五花八門的英語培訓機構。建議取消英語主科地位,是希望能夠減低一些家庭的教育費用支出,減少英語培訓市場亂象叢生,緩解對英語缺乏興趣或者成績欠佳學生的焦慮,激發學生加強素質教育的學習。半年後,國務院正式提出教育改革,簡稱雙減政策。第一是減輕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作業負擔,第二是壓減學科類的校外培訓。換句話說,9年免費義務教育期間,減少校內作業,減少課外補習。

美國紐約時報認為這是一個巨大的轉變。因為2018年高峰期,有近兩億中國學生學習英語,從小學一直到大學。長期以來,閱讀和口說英語的能力被認為是獲取高薪工作,出國留學和資訊管道的關鍵捷徑。紐約時報因此提出疑問,這個做法是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從而得出結論,認為「中國正走向專制極權鎖國」這樣一類妖魔化中國的無理指責,到如今已耳熟極煩。真實情況是,中國新一代已從單獨熱衷學習英語,拓展到同時有興趣學習俄語,德語,法語和日語以至西語,葡語及一帶一路沿線小語種的地步,百花齊放,百駿競走。為何如此?因為新一代中國人的環球格局和國際視野,已不再定五眼(美英加澳紐)為一專。

外國人一般都不大明白中國自從1840以來182年的改變,其實歷經三個階段。第一從民族獨立,國家主權和社會建構這三方面,看得到毛澤東的成就。第二從解放思想,社會改革和經濟轉型這三方面,看得到鄧小平的成就。新時代的今天,第三從環球思維,民族復興和國力鼎盛這三方面,看得到在習近平主席領導下中國現階段朝向第二個一百年民族復興和國家富強的建設目標。

谷愛凌的現象,就是一起向未來的地球村思想,中華民族文化自信和以綜合實力無可爭議地平視列強的具體表現。瀟灑人間有天仙,神來無影去無蹤。一朝躍上峨嵋頂,古今誰似玉嬌龍?
中國如今擇優捨劣,正充滿自信走在一條具自身特色的社會大同主義的康莊大道上。這方面美國的主流思潮可能一時還不清楚,長期弄不明白。新冠疫情突如其來,在抗疫防疫的策略上,同樣存在「動態清零」的人道主義和「與病毒共存」的放棄主義,兩條本質上截然不同的做法。「一國兩制」的香港特區,是接受還是抗拒即時互動的目標和長遠融合的前景?這是不可迴避的抉擇,決定港人今後的出路。港人應該怎樣實現動態清零?有何具體方法?明天續談。

回覆文章

回到「關品方【品評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