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濼生 解讀「新結構經濟學」

回覆文章
何濼生
文章: 29
註冊時間: 2021-06-05, 10:36

何濼生 解讀「新結構經濟學」

文章 何濼生 »

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中國經濟高速並穩定發展。初期西方學者質疑數據造假,但後來佐證太多,質疑不攻自破。然而,西方學者仍不斷提出中國經濟崩潰論。

事實上,即使今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測為6.1%的歷史新低,仍繼續以美國經濟增長三倍的速度穩步向前。中國現時是全球經濟的火車頭,這是不爭的事實。
對於中國何以取得成功,北京大學的林毅夫教授指出,因中國跟隨不講教條,及實事求是的科學發展觀,他並稱之為「新結構經濟學」。

「新結構經濟學」的理論基礎其實很簡單,即是客觀分析,凡事比較成本效益;社會效益高於成本的就去做,至於社會效益低於成本的就不做。當然如何落實仍然需要小心求證,關鍵是要按客觀規律做事,不相信教條。

林毅夫認為,在經濟發展範疇,客觀規律就是比較優勢,和有沒有「潛在的比較優勢」。他反對任何違反比較優勢,以長官意志主導的規劃。有時候,部分產業表面上沒有比較優勢,但原來只是暫時缺少了一些不難補回的條件。如果政府有能力去幫一把,可以在不太長的時間內,補回該暫缺的條件,林毅夫認為政府的角色和責任正在於此。

作為受過嚴格訓練的經濟學者,他相信,決定一個經濟體的比較優勢,在於最主要的因素是生產要素的稟賦(Endowment)。
有不少吃過苦頭的發展中國家正是因為漠視了本身(相對其貿易夥伴)欠缺資本的事實,卻大力投資到資本密集的產業,這樣的投資只會製造虛有其表的大白象。

至於潛在比較優勢,首要看基礎建設,其次是要看人力資源的潛質。基礎建設包括硬基建和軟基建;硬基建是港口(包括空港和海港)、道路、鐵路、橋樑、水電供應、通訊設施,以及廢水處理等;而軟基建則指制度(市場制度、法治制度、監管制度等)、文化和教育等。

如果人力、資本、技術等本來足以支持某產業的競爭力,但無奈基礎建設跟不上,又不去矯正該些缺陷,就等同荒廢了潛在競爭力。林毅夫亦指出,基建不足等於增加交易成本,若政府不對治之會非常可惜。

至於人力資源的潛質,是指縱使目前本國仍缺乏某種人才,使目前未有條件發展偏重該等人才的產業,但若只要適度投入培訓或招引人才的資源,就能支撐這些產業。由於中國長期重視教育和職訓,而且短缺的人才就業和晉升條件俱佳,無論本地培訓或從國外招聘,人才的樽頸問題都不難解決。
林毅夫強調,新結構經濟學有別於所謂華盛頓共識。但華盛頓共識的內容其實也不一定跟新結構經濟學有牴觸。只要實事求是而非視為金科玉律的教條,有些內容,如公共財政宜收支平衡、匯率宜不損競爭力等均值得參考。

何濼生 嶺南大學潘蘇通滬港經濟政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於2019年10月9日 東網

回覆文章

回到「何濼生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