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躺贏」香港

回覆文章
lucent
Site Admin
文章: 77
註冊時間: 2020-07-11, 15:16
點讚了: 11 次
被點讚了: 9 次

新加坡「躺贏」香港

文章 lucent »

新加坡「躺贏」香港 2022年3月25日
疫情肆虐全球超過兩年,香港與新加坡兩個國際都會採取截然不同的抗疫政策,新加坡去年選擇「與病毒共存」,香港依然固守「動態清零」。雖然新加坡感染人數居高不下,但經濟活動、社交生活卻有條不紊,大量港人避難新加坡。新加坡有什麼經驗可供借鑑呢?

撰文:李潤茵 本刊記者

「我12月已經去了泰國旅行。」Tom告訴記者,這句話確實羡煞香港朋友。話說他從事初創,約兩年前,移居新加坡,不久新冠疫情爆發;期間,他一度打算透過「旅遊泡泡」(Travel Bubble)返港,豈料「泡泡」慘變「泡沫」。

眼見計劃數度落空,Tom唯有先取道「疫苗接種者旅遊通道」(Vaccinated Travel Lane,簡稱VTL),顧名思義,就是容許已接種疫苗的旅客,可申請通行證,免隔離入境,適用地區亦持續擴大。如是者,已打三針的Tom,考量過隔離時間及花費後,認為泰國比香港更划算。

Image description
「從新加坡到泰國,抵達第一天檢測後,第二天會出結果,只要呈『陰性』已經可以自由活動。」一趟旅程,來回(包括出發前及抵達後)總共四次核酸檢測(簡稱PCR),所需費用約1000港元。

信政府,不怕!

旅行以外,新加坡居民基本維持原有生活,例如「商場超多人」、「餐廳要訂位」及「可游水可做gym」等,當地政府從未呼籲民眾留在家中,反為鼓勵多運動、強健體魄,並容許戶外運動除口罩。

倖免於Omicron嗎?非也!論單日確診數字,新加坡跟香港不遑多讓,動輒高達兩三萬,只是前者恍如「平行時空」,島上居民不慌不亂,該境界如何達成?Tom向本刊分享親身體驗。

道理其實很簡單,無論面對任何疾病,人們永遠最關心是怎樣治療?「香港人會恐慌(panic),很大原因是措施不明確,市民染疫都手足無措;反觀新加坡,政府花了很多時間,精簡醫療流程。」

「共存」講究完善配套。以新加坡為例,Tom表示便有「123方案(Protocol)」來分流輕症及重症﹝見圖﹞,「讓全民一目了然,即使確診都不必驚慌,醫療系統不會爆煲」。

Image description
他憶述,急症室曾經人滿為患,事關輕症病患需要醫生紙;有見及此,政府遂開放檢測中心,但做法則是由一位工作人員,同時監察12名市民,自行快速測試(簡稱ART,港稱RAT),「呈陽性的話,即場獲發假紙,這樣效率高很多!」

淡馬鍚發功

起初「圍堵清零」、實施「熔斷機制」(circuit breaker),到後來轉向「與病毒共存」,唯一不變是新加坡「從未封關(lockdown)」。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吳木鑾向本刊解釋,那是由於新加坡界定自己為「國際城市」——正如該國衛生部長為政策解畫時,明言長期封鎖代價太大,皆因經濟「高度依賴外部的物流和人流」。

香港何嘗不是?吳木鑾曾比較兩個經濟體,指出儘管存在相似地方,惟發展模式(model)其實不同,「香港比較依靠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新加坡則是從上而下(Top-Down)、傾向政府主導」。疫情呢?最終是需要中央統籌。

「兩地最大不同在於,新加坡擁有淡馬錫(國有投資機構),可分擔部分政府工作、執行政府命令,舉例口罩,新加坡起初都沒有,於是淡馬錫立刻從台灣,整條生產線買回來,再向全民免費派發,已經派了好幾次。」持工作簽證同樣受惠。

此外,Tom補充,港人曾搶購的檢測包,許多新加坡屋苑內,均設自動販售機,「這兒都有類似『安心出行』的程式,甚至開啟藍芽加強追蹤,手機與手機間近距離在一起達15分鐘,已屬於密切接觸者。一旦收到快檢通知,用二維碼掃販售機,便可免費自取」。

染疫不可恥

這位異鄉人坦承,有點「慶幸」自己是在新加坡度過疫情,起碼「染疫不會有罪惡感,或者責怪自己『中招』」;反觀香港,市民因抗疫精神緊繃,壓力已瀕臨界點。日前,港鐵便有乘客因咳嗽,被質疑染疫而起衝突。

Tom表示:「新加坡政府官員會站出來告訴民眾,不需要為染病感到羞恥(shame),因為長遠而言,每個人都有機會感染,只要清楚怎樣處理就好。」

再者,即使是實施「與病毒共存」,當中都存在許多微觀管理(micro-management),舉例新加坡重點保護高風險群組,除鼓勵接種疫苗、減少外出,同時都提醒民眾,若到長者家拜年,事前要先做快速測試。

「新加坡官員能夠向群眾,清楚解釋政策原意。為什麼隔離時間可由14日縮短至7日?因為Omicron特性不同;為什麼可由PCR轉ART?因為快測足以抽出九成個案。」

Tom續指,新加坡寧願收緊社交措施(堂食限5人嚴格執行),也會持續對外開關,背後思路同樣清晰,「他們認為境外輸入跟境內傳播,感染風險相等,所以何須封關?強調自己屬於開放型經濟,更不能失去樞紐(hub)功能」。

平民都掌握到政府部署,政策自然更易預期,萬變不離其宗是「跟市民保持良好溝通」,吳木鑾引述外交部表示:「戰勝新冠疫情關鍵在於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包括信任(trust)。」

港人逃往星洲

隨着本港爆發第五波疫情,甚至計劃實行「全民強檢」及「小禁足」,就有跡象顯示,港人開始大舉逃往新加坡「避疫」,尤其是家長。

今年1月,樟宜機場來自香港的旅客,人數便接近8000,較去年12月增88%外,同為2020年3月以來最高紀錄。

「不意外。」Jenny向記者透露,自己都因疫情關係,改變家庭規劃,打算安排年邁父母來新加坡,「他們是長期病患,所以一直不敢打針,即使向醫生查詢,答案都模稜兩可。」

Jenny於2019年,因工作遷往星洲,目前任職於電商。「香港政策日日變,市民根本無所適從,為什麼要搶糧?就是對政府無信任。」驚訝香港「亂象」同時,更難過家鄉淪為「第三世界」。

「從未想過香港地,竟有病人需要『瞓街』,很多畫面都很震撼!但明明疫情已逾2年,香港亦經歷過沙士,完全是有經驗,為什麼港府仍然打仗般如臨大敵?」

她有感而發,表示論金融發展、工作效率及靈活度,新加坡其實遠不及香港,「兌換美元及開三張本票,香港僅10分鐘能完成,新加坡呢?可以耗你半天時間!新加坡人處事不夠變通,只是近年很多銀行,無端端將基地轉過來」。

Jenny形容,新加坡無疑就是「躺贏」,「很多錢湧進來,非因新加坡格外優秀,而是香港每況愈下罷了!」之前,從未考慮定居新加坡,她亦開始動搖,「在香港長大,當然會想回家,始終那是最熟悉的地方,但眼見教育制度,到公務員體制等陸續走樣,我看不到未來有曙光,即使並非留在新加坡,相信都不再回香港了」。(應受訪者要求,Jenny為化名。)

——節錄自4月號《信報財經月刊》

回覆文章

回到「COVID-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