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魯濱遜—潘濂

回覆文章
Ko Chi Kit
文章: 108
註冊時間: 2020-07-18, 22:30
被點讚了: 6 次

現代魯濱遜—潘濂

文章 Ko Chi Kit »

他是至今為止,在海上漂流最久的人。

一提起絕處求生,人們總會聯想起一些西方的形象。例如大名鼎鼎的貝爾。還有魯濱遜,更是人類敢於挑戰自然,永不放棄精神的代表。好像挑戰自然極限與中國人無關。但現實版的魯濱遜,卻是一個普通的中國人。他的名字叫潘濂(Poon Lim)。
P01.jpg
P01.jpg (175.91 KiB) 已瀏覽 374 次
他被美國國家地理雜誌譽為“世界求生冠軍”。今天,世界華人週刊為您講述一個“青年與海”的故事。

1)戰爭!逃生!

潘濂,海南人。 1918年出身於一個貧困農村家庭 。為了謀生,16歲時奔赴香港,在海輪上當學徒。 1939年二戰爆發,英國大量招募中國海員,潘濂簽約英國“貝洛蒙”號商船,在大西洋上運輸戰時物資。

1942年11月23日,“貝洛蒙”號行駛在大西洋上,被德國潛艇發現。潛艇先後發射兩顆魚雷。聽到第一聲巨大的爆炸,潘濂迅速地穿上救生衣,跳入海中。當他剛入水裡,第二顆魚雷又擊中商船,船身迅速下沉,產生了極強的吸力,把他拉向海底。慌亂中,他抓住一塊木板,浮出海面。潘濂看著茫茫的海面,徹底懵了:以後怎麼辦?陸地在哪裡?他絕望了。

漫無目的地在海上漂流2個小時,突然,奇蹟發生了。貨船上的一個救生筏,沒有被炸壞,漂了過來。他立刻遊了過去,並爬上去。救生筏是正方形木筏,四個角有桅杆,他驚奇地發現在木筏兩旁的隔離間有金屬箱。打開金屬箱一看,天哪,這裡裝著各種罐頭和食物:乾牛肉,餅乾、40升淡水、巧克力、煉乳、糖等食物,還有幾發照明彈和手電筒。潘濂一陣狂喜,性命暫時無憂了!雖然當時很多貨輪都配有這樣的救生筏,但是長期生存的僅有潘濂一人。因為在海面上漂流並不容易,這是智慧和毅力的考驗。

2)生存!智慧!

海上漂流面對第一個考驗就是:脫水!熱帶海面,太陽暴曬,需要大量的水分補充。他把木筏上的帆布綁在桅杆上,搭了一個頂棚。這樣既能遮陽,還可以收集雨水,裝進金屬罐中,以備飲用。但淡水有限,潘濂要安排好食物和水每天的用量。

第二個考驗就是食物。食物並不太多,為了堅持獲救的那一天,他每天只吃一點。他結繩記日,顯示出強烈的求生慾望。可是食物在第55天耗盡,怎麼辦?那就釣魚。聰明的潘濂用手電筒裡的彈簧做成魚鉤,又把木筏上的纜繩拆開,重新搓成細魚線。他把附著木筏上貝類的軟體當魚餌,這樣竟能釣上一些小魚。當然,這些小魚只能生吃。 這也讓他看到了希望,他決定釣大魚。他用幾天的時間,硬是用手從木筏拔出一個釘子。這成了他手中唯一的工具,他用釘子將鐵罐劃開,長時間的修磨,打造出一把簡陋的刀。他又把釘子弄彎,綁上魚線,用小魚當誘餌,終於釣上了大魚。一條大魚肉量等於幾十條小魚,他把大魚削成魚片,掛在桅杆上曬成魚乾。潘濂再也不用吃日本“生魚料理”了,而是吃上了中國傳統的熟魚片。魚片越來越多,可以儲備起來,以絕後患。他孤獨地在海上存活了下去,盡展中國人的心靈手巧和生存智慧。

這時的他為了避免肌肉萎縮,手上捆上繩子,在木筏旁遊上幾圈,鍛煉自己的體力。生存問題,總算解決了,但是更大的危險卻來了。
P02.jpg
P02.jpg (163.78 KiB) 已瀏覽 374 次
3) 絕境!意志!

最大的威脅就是暴風雨。木筏在狂風巨浪中上下顛簸,海水無情地捲走他的魚乾,也將他收集的淡水毀之一旦。每次暴風雨過後,潘濂又要面對缺水無食的困境。此時的他,只能抓住停站在木筏上休息的海鳥,直接用牙咬破鳥喉,生飲鳥血,生吃鳥肉。一次,他用海鳥做魚餌,竟然釣上了一條小鯊魚。這條鯊魚雖只有幾英尺長,但氣也非常大,幸虧潘濂編織的魚線非常結實,任憑鯊魚怎麼掙紮,始終沒有能逃脫。

潘濂與鯊魚進行了長時間的較量,終於把鯊魚拖上木筏。鯊魚被拖上木筏,還不心甘就範,張開大口想撕咬潘濂。他拿起旁邊的鐵罐,砸死了鯊魚。之後,他就喝魚肺裡的血,度過了兩天,並把鯊魚做成了魚片。再重新積攢魚片和淡水,就這樣,他與風暴進行著艱苦、不懈的反復鬥爭。潘濂面對第二大困境就是身體的病痛。長時間的海水腐蝕,沒有淡水洗澡,又缺乏蔬菜中的維生素,他四肢的皮膚長出了膿瘡、潰爛,關節浮腫。他渾身疼痛難忍。氣息奄奄的他早就精神恍惚,失去了時間概念,唯一的信念就是:活下去!有時在飢渴疼痛中,他狠捏自己浮腫的肌肉,疼痛讓他不睡著,否則那將是長眠不醒。

其實對潘濂來說,最大的折磨莫過於精神的無助。每天單調枯燥的生活,無限的孤獨,看不到的希望,人的意志就會被一點點地磨去。二戰時期,有不少船員靠救生筏逃生,但經歷了兩三個月之後,就會喪失求生慾望,最後絕望、變瘋,放棄生存。潘濂也越來越感壓抑無助。特別有一次,有商船駛過,他狂喜萬分,發了信號彈。商船發現了,並開過來,當他幾乎能看見甲板的人臉時,船卻開走了。多年之後,潘濂對這一幕仍然耿耿於懷,他堅信貨船上的人一定看到他了,只因為自己是中國面孔,所以很冷漠,棄他而去。

還有一次,美國飛機也看到了他,並給他空投了一個浮標做標誌。可惜,一場暴風雨襲來,浮標沒了,他又一次失去了被救的機會。這兩次求生失敗給他的打擊太大了,但是他沒有絕望……

4)獲救!英雄!

當然,有人活動的海面,就意味著離陸地不遠了。正當潘濂的體力和精神已經到達極限,他發現海水的顏色變淺了,他明白快得救了。終於,他看到了陸地,三個巴西漁民也發現了他,把他救上了岸。這一天是1943年4月5日,他已經整整在海上漂流了133天。

好心的漁民將他送到巴西的貝崙城,休養4週,同時,他的事蹟傳遍了世界。他被送到英國,成為當時英國家喻戶曉的現實版“魯濱遜”。英國國王喬治六世授予他大英帝國勳章(BME),表揚他“罕見勇氣、剛毅精神和克服困難的應變能力”。

大英帝國皇家海軍還根據潘濂的漂流求生傳奇編寫成海上求生指南。後來,他又被接受美國戰時海運局邀請,來到美國,佩戴美國商船戰鬥榮譽勳帶,以表彰他的“勇氣和剛毅精神“,“這種精神將永遠鼓舞各國海員”。潘濂成了二戰中盟國海軍心目中的英雄。他謙虛地說:“中國人跟這場戰爭中間其他勇敢的水手一樣,面對各種困難,我們有信心去克服。”他還應美國海軍之邀,現場還原他海上的求生之術,被編成了美海軍作戰教材手冊。二戰後,美國政府特許,潘濂享受到了美國政府的特殊津貼,並最終加入美國國籍。

他的事蹟被美國作家們書寫和引用。迄今為止,他單人靠救生筏漂流的世界紀錄仍然沒有被打破。潘濂也說:“我希望沒人能打破這個世界紀錄。”因為這是對一個人巨大的磨難,他希望後人能避免這樣的不幸發生,因為太讓人絕望了! 1991年1月4日,潘濂病逝於在紐約布魯克林的家中,享年73歲。潘濂以中國人的獨特生存智慧和堅韌精神,創造人類歷史挑戰困境的紀錄。這也代表了人類意志的極限。

如果你正面臨困境,不妨想想潘濂。人在困境中,最重要的,是不要絕望。有時候,“堅持下去”就是最堅定有效的信念!

節錄自世界華人週刊

回覆文章

回到「激勵故事」